卡蘭加語翻譯比來讀到一篇文章讚嘆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文字之美,可是用來說明的例子是中文,村上春樹固然從未以中文寫太小說,所以這位作者讚嘆的是那位翻譯者的文筆,而不是村上春樹的文筆.

賴明珠譯:「午夜之前突然開始下起大雨.我有時醒了過來,從廉價的窗簾之間眺望夜晚高速公路的風景.雨滴發出聲音劇烈地敲打窗戶,把沿著道路成排的路燈光線都滲透模糊了.」

小說本來以故事令人著迷為主,美好的文筆是錦上添花,但是不該該把翻譯人的文筆和原作者的文筆混為一談,不知村上春樹讀到如許的稱讚有何感想?
文筆經過翻譯是不是能連結本來的氣概值得接洽,這類的稱讚常有,雖不是什麼大事,只是覺得有點新鮮.

(二)林少華譯:「快半夜時俄然下起了大雨.我不時醒來,從廉價窗簾的縫隙看夜幕下的高速公路.雨點出聲地猛打車窗,沿路擺列的路燈變得隱約約約.」


以上的例子顯示不同的人會把統一段文字翻譯出分歧的氣勢派頭,用來證原作者文字之美其實不洽當.

村上春樹在美國文學雜誌《巴黎評論》(Paris Review)的一篇專訪裡說很多小國家缺乏日文人材,都是拿英文版來翻譯成他們的說話,是以他認為英文翻譯要出格的精準.他有三位「御用」翻譯,都是英美人士,起首翻譯者要對故事有樂趣才能得到某本小說的翻譯工作,因為他本人也會英文,翻譯初稿完成後他要和翻譯者逐字逐句研究改進,所以英文版小說有一種他才有的氣概,固然仍不是原味,算是退而求其次,是我選讀英文版的主因.

(一)林少華譯:「聽翻譯公司這一說,你父親簡直是外星人.」櫻花說.
後記:那篇《巴黎評論》的專訪還有一件成心思的事,著名的美國小說家爾文(John Irving)告知村上春樹賣書就像販毒,如能讓讀者上了癮,他們就非讀下一本書不行.村上春樹明顯很贊許這個見地,分外轉述.